从空中生命航线“俯瞰”我军战略投送新面貌

来源:国防部网作者:孙智英 杨进 胡尔根责任编辑:张宏洲2018-05-15 09:40

摘要:十年间,从辐射川西的救灾生命航线到辐射全国的战略投送网络建设,再到跨区跨境战略投送,我军投送保障体系日臻成熟。

【汶川震后十年启示录】

从空中生命航线“俯瞰”我军战略投送新面貌

5月13日,西部战区空军航空兵某部机场,天色微亮,随着直升机桨叶的旋转,中国军网记者踏上了俯瞰川西新貌的航线。这是记者做现场报道。

5月13日,西部战区空军航空兵某部机场,天色微亮,随着直升机桨叶的旋转,中国军网记者踏上了俯瞰川西新貌的航线。

这条航线曾是汶川地震救灾的空中生命线。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8.0级特大地震,那一刻,山崩地裂,地震摧毁了房屋,毁坏了城镇,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救灾难度最大的一次地震。地震发生后,受灾地区交通一度中断,成为一座座的“孤岛”,危急关头,中国空军从空中开辟了生命通道,率先从震中空运转移伤员,同时通过空投救援物资等,为救援提供了保障。

十年之后,在“5?12”汶川特大地震救灾中被授予“全国抗震救灾英雄集体”称号的直升机大队成员沿着十年前他们开辟的空中生命通道,飞赴北川、汶川、映秀、都江堰、唐家山堰塞湖、银厂沟、绵竹上空,俯瞰新城面貌。

震区变化之大,令世人瞩目。

一个个小镇从废墟到新生,让大家看到了震区人民的坚强和不屈,也看到了空军救灾力量的改变和提升。在西部战区空军航空兵某部的机场,停放着运-9、运-20等飞机,被军迷昵称为“胖妞”的运-20是目前我国最先进的大型运输机,在汶川地震时,由于我国空军拥有大型运输机的数量有限,当时往成都调用救灾物资时征用了民用航空飞机,十年间,灾区面貌发生了变化,空军的战略投送力量也在发生变化。

战略投送能力是国家战略能力的核心内容,战略投送力量是国家战略投送能力的主体,更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

汶川地震发生的24小时内,部队组织出动23架军用运输机,调用民航客机12架,不间断飞行78架次,将9000多名官兵和装备成功送到成都附近的4个机场。民航部门也紧急派出30架运输直升机赶往灾区投送食品、药品等救灾物资,转送重伤员、救灾专家和医疗人员。

十年间,空军的战略投送能力得到了质的提升,展开西部战区空军航空兵某部2017年的航线图,从白山黑水到雪域高原,从远海岛礁到沙漠戈壁,勾勒出的正是我空军战略投送能力的成长轨迹。

当年在灾区开辟空中生命通道的“阳光机组”, 曾创造了多个“第一”:第一个在灾区降落的空中救援力量、第一个将救援物资空投灾区、第一个通过空中通道转移伤员,因为机长叫杨光,被当地群众亲切的称为“阳光机组”。汶川地震抗震救灾期间,“阳光机组”所在的飞行大队,共飞行191架次,空投空运各类救灾物资59.4吨,运送伤员、被困群众和救灾人员875人。

十年后,这支空军部队继续创造着更多第一。

作为运-20 的首飞机长,部队长杜宝林说:“强化备战打仗的鲜明导向,全面提高新时代打赢能力,我们要在高边疆、远边疆、新边疆的制胜空间练硬自己的翅膀!”

2017年10月,某型运输机向“高高原机场”挺进,填补了该型运输机训练的多项空白。

朝辞蜀地彩云间,千里南海半日还。2017年底,运-9机群从西部某机场出发,奔袭数千公里,抵达南海某岛礁进行空投演练后,又星夜兼程返回川西某军用机场。这是国产中型运输机首次实施长航程海上训练,这样长航时、远距离的海上飞行,对于飞行员的技术水平和装备保障自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018年5月,运-20大型运输机首次与空降兵部队联合开展空降空投训练,这是中国空军战略投送能力、远程空降作战能力建设的又一次跃升。

汶川震后十年,我军参与抗震救灾、维和护航、海外撤侨、联合军演、国际救援等多样化军事任务日益增多,战略空间进一步拓展,作战视野和作战地域进一步扩大,远距离、高强度的多样化军事行动要求跨区跨境兵力投送和物资投送更加频繁,对部队投送和机动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我国已经先后出台《国防动员法》《国防交通法》(2016年9月)和《民用运力国防动员条例》等与战略投送动员相关的法规,在这些法规框架下,军地联合投送更有保障。

从部队建制到军地联合,我军战略投送保障不断拓展。

2017年9月2日,参加“跨越-2017?朱日和”演习的陆军第80集团军某合成旅多个行军梯队,全部准时抵达集结地域。回望千里机动路,该旅旅长张革强深有感触:军地联动保障贯穿部队远程机动全程,构建起了一条部队通往“战场”的快速通道。原来,针对自身保障力量有限等实际情况,该旅主动与沿途党委政府和武装部门协调,建立起包括公安、交通、卫生等部门在内的军民融合保障体系,多方对接、层次衔接,助推部队远程投送快速高效。

从短途机动到跨区跨境,我军战略投送范围不断延伸。

从2011年的利比亚撤侨到2015年的也门撤侨,从2014年搜寻马航370航班到2015年驰援尼泊尔地震灾区,从2018年4月18日,中国第六批赴马里维和部队正式组建,到2018年4月28,中国海军第29批护航编队顺利抵达亚丁湾,中国军队的跨区跨境非战军事行动无不建立在不断延伸的战略投送范围基础之上。

从单一模式到陆海空战略投送立体网络的丰富,我军战略投送方式不断转变。

2017年12月15日,陆军第二架运-9运输机列装。它的列装,标志着陆军战略投送能力得到进一步增强。

2017年9月1日,海军新型综合补给舰首舰呼伦湖舰入列,标志着我军远洋保障能力跃上了新台阶。

2016年7月6日,我国自主研发的首款大型运输机——运-20飞机列装空军,标志着空军战略投送能力迈出关键性一步,彰显空军在创新驱动发展中加快推进“战略性军种”建设。

陆、海、空军的这些大国重器入列,进一步充实了我军陆海空域的战略投送网络,对于我军战略投送能力建设和建设强大的现代化军队具有重要意义。

十年间,从辐射川西的救灾生命航线到辐射全国的战略投送网络建设,再到跨区跨境战略投送,我军战略投送制度日趋完善,多层次的投送保障体系日臻成熟。我军战略投送力量建设采取军民结合的方式,重点加强战略交通运输力量建设,有效解决空中和海上大规模运输能力问题。着眼实现作战和保障一体化,提高远程投送综合保障能力。

汶川特大地震十年后的今天,从救援到恢复重建的十年,对于新军事革命大潮中战略投送能力建设这道耀眼的命题,人民军队用强有力的行动,书写了大国军队的担当与自信,向党和人民交出一份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忠诚答卷!(孙智英、杨进、胡尔根)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