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静的黑水河穿过一片又一片沙漠戈壁蜿蜒流淌,笔直的酒航公路不断向远方的天际线延伸,辽远荒凉、雄浑壮阔……
朝着东风航天城的方向,记者一路在巴丹吉林沙漠穿行,一种发自内心的敬意油然而生:让中国人民挺直腰杆说话的大国长剑、托举中华民族飞天梦想的神舟神箭,就是从这里升空问天。在这片荒无人烟的大地上,孕育的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
“蓝天作帐地当床,黑河边上扎营房,三块石头架口锅,干菜盐巴当干粮。”1958年3月,中国人民志愿军第20兵团的将士们未曾洗去抗美援朝的战火硝烟,就肩负起国家和人民赋予的神圣使命,在上不告父母、下不告妻儿的情况下,奉命登上列车秘密回国西行,直接开赴大漠戈壁,组建我国第一个综合性导弹试验靶场,开拓成为可以播种梦想与荣耀的热土。
在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历史展览馆,以科研试验和重大历史事件为线索,展出了397件历史实物,80份重要文献,51个导弹和火箭模型,856幅珍贵图片,真实记录了中国核工业和航天事业飞速发展的铿锵步伐,也深深烙下了那些扎根大漠、无私奉献的英雄足迹。
从1958年3月30日中央军委发布的第一个调令起,全国先后有工程兵、铁道兵、通信兵、步兵等九路大军十万人马,齐聚巴丹吉林大漠深处的弱水河畔。一时间,空旷的戈壁滩上,拉车的、抬料的、抡锤打钎的,目不暇接;歌声、吆喝声、口号声不绝于耳。
建设初期,茫茫戈壁人迹罕至,干燥缺水,寸草不生。就是在这样恶劣艰苦的工作、生活条件下,无数科研工作者隐姓埋名,无私奉献,秉持“再穷也要有根打狗棒”“当掉裤子也要把中国的导弹、原子弹搞出来”的理想信念,叫响“死在戈壁滩,埋在青山头”的铮铮誓言,1960年成功发射了我国第一枚地地导弹,紧接着,第一颗原子弹、氢弹相继试验成功……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走进庄严肃穆的东风革命烈士陵园,迎面就能看到聂荣臻元帅的墓碑和高大的东风革命烈士纪念碑。他们中,有在长征路上指挥十七勇士强渡大渡河的第一任基地司令员孙继先中将,有为保护试验装备奋力扑火英勇牺牲的烈士王来,有为搜索火箭残骸捐躯大漠的烈士李再林……750多位英烈的墓碑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矗立在松柏间,俨然威武的钢铁军阵,执著守望着远方的发射塔,守望着祖国的航天事业。
来到“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架旁,极目远眺,曾经响彻浩瀚宇宙的《东方红》乐曲仿佛萦绕耳畔,令人百感交集。不远处,另一座淡蓝色的发射架在阳光照射下显得刚毅雄伟,这座建设时间不长的发射架,先后将11艘神舟飞船、1个空间目标飞行器、1个空间实验室和131颗卫星送入太空,创造了我国航天史上20多个第一,使得几千年来编织无数飞天梦想的中国人,把脚步扎实地延伸至星辰闪烁的浩瀚太空,谱写下中华民族飞天梦想的崭新篇章。(钟东荣、张军胜、郭干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