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导弹设计“最强大脑”的航天人

来源:新华社作者:胡喆责任编辑:乔楠楠2018-06-30 19:16

为导弹设计“最强大脑”的航天人

——记中国航天科工二院二部张奕群研究室党支部

新华社北京6月30日电 (新华社记者 胡喆)从我国第一型地空导弹武器控制系统到新一代防御导弹武器控制系统,有这样一群人,一次次用近乎完美的飞行试验扬我国威。

“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他们,是为导弹设计“最强大脑”的航天人,作为我国导弹控制系统的设计团队——中国航天科工二院二部张奕群研究室承担了我国多项防御导弹控制系统设计与试验任务,创造了我国众多导弹武器的第一。在这个团队中,比例接近70%的党员以先锋模范作用带动全体,用创新和行动标注着航天事业发展新高度,书写出航天党员奋斗史。

千里穿针:为导弹设计“最强大脑”

张奕群研究室的职责,就是给导弹设计控制中枢,打造导弹的“最强大脑”。

谈及导弹控制对精度的要求,张奕群研究室原主任、中国航天科工二院二部副主任王蒙一说:“用‘千里之外穿针引线’来形容毫不为过。”

王蒙一介绍,新一代防御导弹,其研制难度之高,目前世界上仅极少数国家能够掌握。然而,对张奕群研究室的全体科研人员而言,他们的工作就是“要把不可能变成可能”。

突破经典方法、吃透前沿理论、大胆颠覆性创新……在张奕群研究室,这支平均年龄不到32岁的创新团队面对不断变化的新形势、新挑战,创新的脚步从未停歇。

“新一代武器装备的研制周期要求比上一代产品压缩了70%以上,必须在短时间内完成高质量的方案论证、技术设计和验证工作,这样才能降低研发成本、提升装备质量。”张奕群研究室党支部青年委员王晓东说。

面对这一要求,张奕群研究室的科研人员在某型号产品中创新性地应用了“知识工作的自动化”技术,革新了控制系统的设计手段,使设计周期由几个月缩短为几天,同时保证了设计品质的一致性和可靠性,显著提高了控制系统的设计效率和设计水平。

锱铢必较:为算一个参数草稿装满两大柜子

“制导系统差之毫厘,导弹飞行谬以千里。”在张奕群研究室,“一次成功”“严慎细实”的航天作风已经融入他们的血液和基因。

无论是北京西郊的办公室,还是大漠深处的靶场,遇到问题“深究机理、举一反三,拿数据说话”是张奕群研究室的职责和使命。

据张奕群研究室班组长赵明元回忆,为了查出某次测试过程中暴露出的数据异常原因,他和同事排查了100多个接口、计算了上万条弹道,进行了累计300多个小时的高强度工作,历遍所有可能性,最终找到了问题根源。

“新技术的终极考核是导弹飞行试验成功。”赵明元告诉记者,一次在草原上进行的飞行试验中,导弹在高空爆炸,碎片散落在几十平方公里、近一人高的草丛中。为了找到碎片、定位失败原因,试验队派出主要由党员组成的突击队组成“人墙”,苦苦寻找了6天才找到这个残片,队员们膝盖疼得几乎移动不了脚步。

这就是张奕群研究室团队——他们会为了一个关键技术参数,推演算法的草稿纸装满了整整两大柜子;也会为了寻找6万次才出现一次的异常现象,连续10个昼夜进行试验,直到取得满意的结果。

“经过多年实践,张奕群研究室形成了一种精神。这种精神便是‘勇于创新、勤于学习、善于攻关、甘于奉献’。”张奕群研究室党支部书记房秀莲说。

坚韧执着:国家利益高于一切

科学本身是有趣的,但科研的过程却漫长而枯燥。在长期隐姓埋名的国防科研领域,无疑更需要耐得住寂寞、坐得住冷板凳。

“坚韧、执着,不断接近完美。”作为全国劳模的张奕群坦言,当这个光荣的集体交棒到自己手上并以自己的名字命名,是一份无上的光荣,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国家利益高于一切。面对日益复杂的社会环境和诉求,张奕群研究室的全体党员职工更保持了那份可贵的坚守与纯粹。

张奕群研究室青年设计师薛清宇告诉记者,在团队里大家基本都是“没事就来”,无论是周末还是晚上10点后,经常能见到加班同事们的身影。

在筑牢国土安全基石的同时,张奕群研究室党支部还积极回报社会,履行航天人的社会责任:组建“爱心车队”,开进太阳村、儿童希望之家、培智学校开展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组建“科普宣讲团”,走进打工子弟小学课堂,推广航天科普知识,传播航天文化……

2017年国庆前夕,张奕群研究室党支部以群像的形式惊艳亮相“党员idol”公益广告,在北京各地铁站和高铁同步上线。

在浩瀚的星空下,身着白色试验服的他们,背靠壮丽河山,以航天人的责任与担当,自信、骄傲地为祖国母亲点赞。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