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兵归来
■王雪振
红色的盒子里,静静存放着3枚老式的军功章;立功证书的“主要事迹”一栏里,字迹写在泛黄的纸张上,时隔37年,仍然清晰可见。
军功章的主人名叫雷豫,今年已经62岁了。老人精神矍铄,尽管头发有些发白,走起路来依旧风风火火,军人的烙印,鲜明如昨。在过去30多年的时间里,他虽身在成都,心里却忘不了自己待过12年的那个遥远的西北边疆军营,忘不了那些穿军装的日子。
在雷豫转业后相当长的时间里,甚至连他的女儿都不太清楚,自己的父亲曾亲历过新疆军区某防空团二连最为荣耀的时刻,并在那个时刻担当了极为重要的角色。
1978年至1981年,二连先后6次参加原乌鲁木齐军区军事演习,先后命中靶机35次,6次夺魁。1982年,二连被原乌鲁木齐军区授予“军事训练标兵连”荣誉称号。在这个重要的历史时刻里,时任该连连长的就是雷豫。
作为“小兵种”专业,一个防空兵连队竟然能被冠以“军事训练标兵连”荣誉称号,作为当时的领头人,这本该是雷豫个人军旅生涯极为荣耀的一笔。但在转业后,他一直坚持低调行事的做人风格,高光时刻从不轻易示人。
然而,毫无征兆地,一个来自边疆的电话,将这个老兵尘封已久的记忆再次打开。
那是一个冬日的午后,正在家里整理摄影素材的雷豫,被来自老连队的电话紧紧地抓住了心。岁月漫漫,曾经金戈铁马的日子,绵绵无尽的军旅记忆,一下子又在他的心中涌起。
雷豫也没想到,自己会以这样一种方式再次回到老连队,与老连队的年轻战友们相遇……
寻访是为了让荣光更加闪亮,让连史真正鲜活起来
二连荣誉室,一面“军事训练标兵连”的锦旗,赫然陈列在厅室门口,默默诉说着连队昔日的荣光。
多年来,每逢新兵入连、干部任职等重要时间节点,连队官兵都会在锦旗前整装列队,回顾连史,重沐辉煌。
去年12月,又一批新兵下连。
“荣誉倒是蛮亮的,但这些陈年往事,和自己有啥关系呢?”一位“00后”新兵的小声嘀咕,让标兵班班长马学锋无意间听到。他感觉很不是滋味,那些自己曾引以为傲、深信不疑的东西,为什么会被新战士看轻看淡呢?
这个案例,在今年初被摆在支委会上反复讨论。支部“一班人”的分头调查结果让他们发现,除了新战士外,43%的服役超过两年以上的连队老兵,也对连史理解较为粗泛,轮廓性、概念性的多,对其中具体的人物细节了解掌握的少。
这个连队范围内的调研,引起了“地震式”反思。在二连已经摸爬滚打了3年的连长苏博康说:“由于时间隔得太长,再加上不注意对史料的收集整理,感悟连史,往往只是干巴巴的几句话。没有血肉丰满的故事,确实很难走心入心。”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人是最鲜活的素材。但问题是,有的连史只见人名不见血肉。以雷豫为例,作为连队标兵精神形成凝结的见证人、亲历者,他的名字在连史中出现频率最高。虽然官兵们知道雷豫的名字,但对他更多的个人信息几乎一无所知。
对此,二连所在营教导员李刚也有相同的感受:“一些连队的连史重要事实细节丰满度不高”。李刚说,二连被授予荣誉称号前后的具体细节也不够翔实,大家掌握的信息往往都是表面上的。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老一代军人逐渐退出历史舞台,新一代军人正在扛起强军重任,如何在新时代强根固本、永不变色?现实的碰撞,官兵的困惑,让新一代“军事训练标兵连”官兵深切感到,传承红色基因,将连队历史变得更加饱满充盈,是他们必须要承担的责任。
怀着传承接续的赤诚之心,二连官兵就此开始了一段寻找雷豫等连史亲历者的“旅程”。他们结合连队历史,认真制定了“寻访功勋老兵”方案,并将重点放在1978年至1982年在连队服役过的老兵这个范围内。在长达近3个月的寻找沟通中,他们终于了解到了雷豫的信息线索。经过请示,团队派出寻访分队专程赶往成都拜访。
“寻访雷豫等老兵,更多的考量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给我们标定前行坐标,知道自己究竟从哪里来,在可观可感、真切沟通中,形成尊崇荣誉、接续荣光的行动自觉。”谈到寻访初衷,“军事训练标兵连”所在团政委周该成说,“未来的辉煌连接着昨日的历史,寻访是为了让荣光更加闪亮,让连史真正鲜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