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骨柔情尽显英雄本色

——中国第六批赴马里维和医疗分队传承红色基因强化战斗精神纪事

来源:解放军报作者:汪学潮 陈晨 陈永林责任编辑:乔楠楠2018-05-30 08:49
图为第253医院举行维和出征誓师大会时的情景。陈晨摄

当前,在改革涉及到个人进退留转切身利益的情况下,面对赴马里维和任务,是进还是退?这反映的不仅仅是担当精神,更是一种家国情怀。

沈阳联勤保障中心第253医院,是一所有着光荣传统的红军医院。1933年初,国民党军加紧了对中央苏区的“围剿”,毛泽东征询时任福建汀州福音医院院长傅连暲的去留意向时,傅连暲毫不犹豫地说:“跟主席到瑞金去!”为此,傅连暲雇了150个挑夫,把整个医院搬到了瑞金,创立了我党我军第一所正规医院,命名为“中央红色医院”。该院现任院长陈向军说,从万里长征一路走到现在,这所医院的红色基因和老院长的担当精神依然在传承。

3月中旬,沈阳联勤保障中心接到抽组中国第六批赴马里维和医疗分队任务后,中心党委把这个特殊时期的国际维和重担交给了第253医院。接到任务,该院院长陈向军作动员时,给大家讲了几个鲜为人知的故事。其中讲到,上甘岭战役打响之后,志愿军伤亡数量陡增,该院接到入朝参战的通知后,时任政治处主任李生祥和药剂师赵文英夫妻积极要求入朝参战。组织上考虑赵文英即将临产,而且还带着1岁多的儿子,就让她暂时留守待产,但她坚持追随丈夫赶赴朝鲜前线……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医院前辈们浴血奋战的事迹,宛如战斗精神的催化剂,很快催生出全院人员报名出征的血性胆气。经摸底发现,符合条件的护理备选人员不充足。在医院政治机关帮助工作的乌兰,平日负责老干部工作,第一个向党委递交了维和申请。乌兰说:“赵阿姨追随丈夫上战场,我丈夫刘俊文参加过维和了,我也要去!”当年,刘俊文作为运输分队指导员第一批赴利比里亚维和,各方面表现都很好,在国外获得了勋章,回国还立了功。乌兰正是看中了他的担当精神,才将自己的终身托付给他。婚后有了孩子不久,刘俊文就被调到另一支部队任职,乌兰自己边工作边带孩子。每遇出差的时候,乌兰就将孩子寄养在战友家里。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乌兰报名维和的举动在全院起到了示范效应。消化内分泌科护士长吴莹与乌兰同样出生于边防军人家庭,跟乌兰同年出生、同年考入白求恩军医学院、同年毕业分配到第253医院、同批晋职晋衔。吴莹的母亲是病退军人,13年来全靠每周2至3次透析维系生命,去年查出肾囊肿出血,因身体状况差未能手术治疗。吴莹有两个女儿,平日里主要靠婆婆帮忙照看。吴莹的丈夫是该院心肾内科主治医师,近年来出现心律失常,不宜执行出国维和任务。吴莹认为:“老同学乌兰的家庭情况比自己还难,她都主动报名参加维和,我爱人因身体原因不宜去,我必须得去。”

王伟斌是参加过维和的耳鼻喉科医生,乔亚群是妇产科主管护师,这对年轻夫妇是院里的“神枪手”,初选和二次选拔都顺利过关,并进入到模拟维和营区封闭集训。医院考虑到工作需要和家庭情况,最后将乔亚群列为替补队员,但她在训练中对自己一点儿也没有放松。她说:“替补队员只有具备或超过正式队员的素质,才能在关键时刻顶得上去。”

平时多流汗,战时才能少流血。5月上旬,记者到模拟维和营区探访,维和医疗分队正在进行紧锣密鼓的训练。普外科主任王永兴担任分队外科组组长,是马里维和期间战伤救治的骨干成员,多次集中研究了大批量伤员分类救治问题,常态化进行火器伤、创伤救治演练,采取“大科带小科”的办法,维和队员人人学会了“清创”技能。兰海霞是维和医疗队的“老大姐”,是维和医疗分队的心理医生,从封闭集训开始,就积极开展心理咨询和调适工作。空运后送组军医王飞的爱人在他集训期间胆囊炎发作,他陪同妻子做完手术当天就赶回集训队参加训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出征号角吹响,口号震天、气势如虹。豪情满怀的维和医疗队员们头戴蓝色贝雷帽、佩戴“UN”臂章,那庄严肃穆、义无反顾的表情,无不彰显医护人员舍小家顾大家、备战出征担当重任的家国情怀。(汪学潮、陈晨、陈永林)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