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次维和,不忘初心
——记中国赴黎巴嫩维和部队扫雷老兵
新华社贝鲁特5月29日电(杨双权 张贵杰)? 烈日当空,挥汗如雨。
近日,一场再现联合国扫雷资质认证组织程序的模拟考核在黎巴嫩南部一处训练场有条不紊地进行。考官设置多种复杂情况,只有丝毫不差才能通过考核、取得进入雷场执行任务的“通行证”。
考核现场,中国第17批赴黎维和部队多功能工兵分队作战工兵连扫雷作业二组组长、四级军士长李骏身着厚重的扫雷服,手持探雷器,对信号源进行探测。时间一分一秒过去,高温让李骏挥汗如雨,衣服早已湿透。“报告,信号源已探测并标记完毕。”两分钟后,考官结合李骏标示情况对信号源进行测量,所标示位置准确无误。
今年已是李骏第五次来黎巴嫩参加维和任务。他扫雷技术精湛,但并非与生俱来。很长一段时间,李骏对扫雷并不“感冒”:不知道基本原理、不清楚基本常识、不了解装备性能。但是,生性好强的他暗下决心:一定要练好手中装备、练强专业本领,一定要以过硬素质扫除雷患。
为了掌握扫雷装备的基本构造和具体操作,李骏找来扫雷专业书籍教材,向老班长借来训练笔记,仔细研究理论知识;为了弄懂每个部件的作用、损坏后如何修理,他加班加点练习。一段时间后,李骏扫雷技能突飞猛进,成为所在连队有名的扫雷尖兵,并于2009年被选派参加中国第五批赴黎维和部队,开启他人生中的首次维和之旅。此后,他又分别于2010年、2013年和2015年赴黎维和,期间担任过扫雷组副组长、组长等。
“手里没点真本事,谁也不敢揽‘瓷器活’,这一揽可都是‘生死活’。”此言一点不假。除了以前埋置的大量地雷,2006年黎以冲突后,黎巴嫩南部靠近以色列边境的地区还遗留下数以万计的子母弹。当时,为排除这种一碰就炸的高危弹,多个国家维和部队都付出了血的代价。
前几次维和中,李骏所带领的扫雷作业小组中大部分官兵是第一次接触此类炸弹,清排作业风险很大。因此,每次外出作业他总是第一个进行试排,孤身上前趴在地上仔细观察未爆弹是否失效,然后小心翼翼地拆除未爆弹,把母弹里的子炸弹一个一个往外掏,整个过程环环相扣、步步惊险。
“执行国际维和任务,人人都是‘外交官’,个个都是‘代言人’。”2010年第七批维和部队在通过扫雷资质认证时,联合国驻黎巴嫩临时部队(联黎部队)扫雷行动中心的考官比拉尔随手抓了一把图钉埋入地下当作信号源,让李骏探测并标定。李骏迎难而上,不到两分钟便完成全部6个图钉的探测与标定,让在座的联黎众考官惊讶不已,完全不相信他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做到了。
“走出国门,一举一动代表中国军队形象;异国他乡,一言一行展示和平使者风采。”五次走向战场,参加赴黎维和的李骏带领扫雷作业小组先后清排各类未爆物、地雷近千枚,无一失手,意大利、西班牙、法国等维和部队也经常向其讨教扫雷经验。
如今,联黎部队扫雷资质认证标准采用的就是“中国标准”。李骏对此感到非常自豪:“在那里扫雷,我们就是权威,就是标准。”